English

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1998-04-22 来源:光明日报 徐方荣 摄 我有话说

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汽车行业中,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无论是企业与产量的规模,还是人才和技术的水平,都是排头兵之一。这一成就的取得,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里有一大批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的好工人。总装配厂调整工王涛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从农村青年到“王工”

照工厂的习惯,工人之间都互称“师傅”。可是在总装配厂的几千个工人中,王涛却是唯一被称为“王工”的人。这个“工”,是工程师的“工”。这是他以自己的本事换来的人们对他的尊敬。

这一称呼源于一次在交车验收时,王涛与一位工程师为一个技术问题发生了争执。后来,事实证明王涛的判断是对的,那位工程师坦荡地说:“王工,真不好意思,你是正确的。”从此,“王工”这个称呼就叫开了。

如果要问“王工”的本事到底有多大,下面这件事可以告诉你。那是1995年,一天夜里10点,王涛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位用户买了一台东风八吨平头柴油车,想趁晚上车少人稀赶路,走到半路,发现车上没电了,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出毛病在哪里。他打听到王涛家里的电话,就向王涛求教。王涛问清情况后,当即告诉他:“可能是你不小心把前围总成与车架线束的接头碰松脱了,你查看一下,如果是这样,重新接上就行了。”10分钟后,那位用户又打来电话,说:“王师傅,你真神啦,毛病就在那里。”

然而,王涛并不是天生的汽车调整专家,他的师傅田玉发说:“王涛原来的个人条件并不好。”1975年,20岁的王涛从山东老家来到了二汽,当上了汽车装配工。当时他连刹车和离合器都分不清,田师傅就让他每天上车逐一认识分辨。当时,装调一条龙,一切要严格照工艺卡操作,死记硬背,两个月后,田师傅发现他已把工艺卡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并能对照工艺进行操作:首先作油、水、电三项常规检查,再查看扇页是否打水箱,然后再开车下线。

“哟,第一次操作就怪清楚的。”师傅称赞。

“那不是黑板上写着的嘛。”王涛说。

在掌握了本职工作的技能之后,王涛还先后学会了钣金、油漆、换挡风玻璃以及电、气焊技术。就是靠勤学苦练出的一身过硬技术,他成了众所周知的“调整大王”。

“有心”与“悟性”

“王涛是个有心人,超出了一般工人的自我要求;也有很高的悟性,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这是总装配厂总工程师陈琢对他的评价。

学会了一个调整工所必需的技术,王涛并不就此止步,继续向理论的深度进军。他先后自学了《汽车修理》、《汽车电工学》、《驾驶员培训》、《机动车修理工艺学》等书籍。在王涛的书柜里,排列着从70年代出版的《汽车构造》、《汽车驾驶员常识问答》到最新出版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等70多本书籍。

书柜里还有许多的图纸和说明书。“集图”可以说是王涛仅有的一个嗜好,从1990年开始,他专门收集与东风车有关的各种各样电路图,去年5月,公司组织“王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在准备去襄樊时,他对领队说想到电仪公司要仪表电路图。一到襄樊,领队就向电仪公司领导转达了他的要求。当接到图纸时,王涛的高兴劲就甭提了,他小声对领队说:“这次来襄樊,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到了这几张图。”

1995年,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驻总装配厂服务队的殷胜利在处理一台柴油机时,发现发动机起动后一直处于高速运行状态,慢不下来。他请教王涛:“王工,你给看看,这台车为啥一直处于加速状态?”王涛笑着对殷师傅说:“问题就出在高压油泵的提前器上,你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因为这个泵是配套厂家生产的,殷师傅压根就不知道,顿时脸就红了。在帮助殷师傅排除了故障之后,王涛就一本正经地说:“活干完了,你可得给我报酬。”

“什么报酬?”殷师傅心里犯嘀咕,东风公司赫赫有名的劳模,帮忙干活还要报酬?

“你想办法给我找一份提前器的产品说明书,我想把它的工作原理弄明白。”“嗬……”殷师傅满腹狐疑烟消云散,费了一番周折,从生产厂家找来了说明书,把“报酬”给了王涛。

在刻苦自学的同时,王涛从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1992年,他刚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EQ153(八平柴)业余知识讲座”,又第一个报名参加了“业余中级调整工培训班”。为期半年的学习结束,年龄最大、负担最重、文化水平最低的他,理论、实际考试都是第一,被破格晋升为“助理技师”,成为全厂首批“操作师”,最近他又报名参加了“高级工人技术培训班”。

由于肯钻研,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王涛成了为数不多的能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工人之一,有时他提出的问题,连一般的工艺(技术)员也想不到、提不出。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他的水平得到了更快的提高,成为公司“十佳献技献艺能手”、“一级装配调整工种带头人”和湖北省机械厅“技能大师”。

“小发明”派上“大用场”

无论是在装配线上,还是在调整工岗位,王涛都扎实干、认真学、仔细想。他每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创效益都在2万元以上,累计已达20多万元。而他的十几项小发明,更是成了工人们时刻不能离手的必备工具。

当了调整工后,王涛发现查找线路故障非常麻烦。有时为了查某一根线是否有电得把仪表盘全部卸下来,将线头在铁板上擦,有火花就证明有电,没火花就没电。这土办法费事费力费时间,弄不好还会烧坏价值数百元的整个线路。王涛又琢磨开了,他把废弃的车尾灯的两极接上线就成了简易电笔,用两端去测试,有电,灯就亮。如今,每个调整工都揣着一支这样的笔,随时随地测试汽车电路。后来,这个小发明传到了社会上,一天,有人向王涛的徒弟推销:“专利产品,多功能汽车电器测试器。”王涛的徒弟一看,哈哈大笑:“这东西我师傅早就发明了。”说完从兜里掏出一个来。

王涛发明最多的是调整工常用的各种拆卸工具,卸仪表盘的弯头起子、特殊自攻丝锥、换四通保护阀的“内避套”等。他对这些发明不断精益求精,卸方向盘的小拉力器,最初能提高工效一倍,他还不满足,经过不断完善的第三代又提高了工效几十倍。

从四本笔记到三本书

王涛有句名言:“一个人有了技术不算有技术,只有大家都掌握了才算有技术。”为了实现这个“技术观”,王涛写出了《EQ153载货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其调整(王涛操作法)》、《EQ153载货汽车调试常见故障30例》、《EQ1061G2D2载货汽车的基本调整与故障排除》三本书,作为二级工艺的延伸和补充,对东风牌“8吨平头柴油车(八平柴)”和“三吨轻型车”从接车、路试、调整到交钥匙入库的每个环节的具体方法,都详细作了介绍;对每个故障的现象、症结判断到排除方法及电路原理包括每条线的走向、颜色,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调整工在基本工艺的指导下,只要按书对号入座,再配上王涛发明的工具,一般就能手到病除。

这三本书,成了总装配厂的培训教材,调整工们掌握了书中的内容,由最初的两天交不了一台车,提高到一天一台、一天两台、三台,基本上解决了调整环节新车积压的问题。东风公司将“八平柴”的调整法命名为“王涛操作法”,作为同行业高级技师的考试教材。

这三本书,是王涛十几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十几年心血的结晶。

从一进厂,王涛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他说:“一个人再有能耐,脑瓜里也装不了那么多的事,碰到疑难问题,表面现象是怎样的,怎么解决的?事情过后,我都仔细回忆一遍,记录下来,时间长,翻出来看看,印象就更深。”这些年来,他把自己的调车经验和排除故障的方法,一一记在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上,日积月累,记下了满满的4本,几十万字,里面汇总了上百个故障和他的“临床经验”。

1992年平头车市场兴旺,产量猛增,但调整工作跟不上,常常造成压车的现象。王涛就想把自己本子里的“小偏方”传给大家。最初,在调车时一遇到具体的故障,他就找来小黑板,在上面又写又画,一一讲给大家听,但黑板一擦,时间一长就忘了。要是能出本小册子,人手一份,指导大家作业就好了。

王涛的想法得到了厂教育科的大力支持,但真动起笔来,却是困难重重。为了写书,他学会了制图和写仿宋字。白天上班,晚上写,家里地方小,只好把图纸往墙上挂,床上铺。每晚一晃就是1、2点。为了不影响他,妻子和女儿都挤到小屋去了。就这样,从春节开始,用了3个月时间,写出了第一本《EQ153载货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其调整》。以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写出了另两本书,通过这三本书,王涛的个人智慧变成了众人的经验,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使整个生产线进入了良性循环。

王涛还是厂里唯一生产工人的兼职教师,并多次被公司其他单位请去讲课。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调整三车间人人争学技术;以他命名的“王涛班”人人都有文明职工、技术能手等称号。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徒弟蒋显斌也写出了一本《六档变带箱故障排除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